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新城铭庭智能垃圾厢房更新
2023


  • 创作团队:

雷国兴(安丘居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常琦(铭庭第二届业委会主任,华凯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林筱筱、于晓旻、李惠泉等


主要材料:
废弃物及海洋海漂废弃物等废弃材料。


设计理念

前情背景:

自2018年习总书记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首提“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殷切希望。以及2023年再次回信勉励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后。作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好习惯的社区治理工作成为这些年作者所居住街道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类系统性工作成果。然而工作成果并不仅限于此,依托于基层政府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发动居民参与自己社区共建的工作机制。投稿项目的最终完成不仅展现出无废城市具体分类技术发展的科技美感,同时展现出了尊重在地景观场域特征,可持续微更新的形式美感和因环境空间自明性对居民实际日常生活需要回应的秩序引导。体现了该项目在可持续理念,工作机制创新,形式艺术性与居民过程参与等多元价值。


工作机制创新:

一批具有高水平执业经验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空间专业背景的设计师,乃至自身持有幕墙施工民营单位的小区业主们,跨出一步,志愿作为居民区党总支的专业代甲方,主导了项目前期可行性调研(主要是居民意见收集)——确立任务要求与形式语言转译——直接的节点优化——施工材料定样与监理等工作。大家一起参与到自己小区环境升级共建中来,成为该微更新项目在低造价、短工期、高质材料、技术复合等诸多限制细节情况下,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空间质量的基础条件。


居民真实生活需要和意见的收集与再现:

尽管有多位设计师共同参与了项目的初始,然而大家很快达成的共识是专业志愿者们的工作是发现而非设计。因此,具体设计工作开始前,两次专项居民意见收集会。一条条居民意见最终汇总成为一份颇为实用的,结合实际选址,总规模,转运路径调整,各类垃圾分类容器大致体量比例,以及尊重小区成型景观环境(包括材质、色彩、灯光和施工要求)等设计原则“任务书”就拟好了。


可持续与消融的空间形态

铭庭虽小,但景观环境从设计到实施都具有较高品质,绿化植栽经过多年的维护和使用已经融入到小区的日常生活并成为较完美的空间背景,但也存在经年的折旧。身兼设计师和业主双重身份的居委代甲方,将居民提出的垃圾厢房更新是好事但是不要破坏小区环境,要融入小区环境,不要增加小区景观负担,不要太突兀,施工不能扰民等要求转化成为尊重选址以成熟乔木为核心,圆形完形的强几何场域特征,及在已有景观弧墙上加建改造的策略语言。本着消解与融合已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理念,形成消解体量的片墙交错的形态构成逻辑、利于江南多雨气候下使用的檐下灰空间的空间构成逻辑,还有尊重已有景观小品的选材与色彩构成逻辑。

全过程居民参与和持续更新

区别于居民设计师顾问团主业工作上经历的项目,这个垃圾厢房的更新是个持续完善的过程。在项目设计基本完成后,为了高效向非专业的居民传达空间使用意图。志愿者们以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居委及主管部门快速完成了各方面设计成果的确认与定型。在项目投入使用之后,超过预估的垃圾投递总量带来管理问题,志愿者们可以继续在原场地上本着可持续的消融策略进一步完善了干垃圾暂存转运区的二次施工。在接到是否可以进一步增加该项目在垃圾分类工作示范性内容的要求后,志愿者们依托现有环境已经在考虑增加小区绿化废物、湿垃圾在地无害化处理的技术与空间落地策略等。